第十四届海峡论坛7月12日在福建厦门拉开帷幕
第十四届海峡论坛7月12日在福建厦门拉开帷幕
第十四届海峡论坛7月12日在福建厦门拉开帷幕。此前,习近平总书记给参加海峡论坛的部分台湾青年回信,体现了对台湾青年的亲切关怀,也体现了对海峡论坛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让两岸青年深受鼓舞、倍感振奋。连日来,两岸青年纷纷表示,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同心同行、携手打拼,锲而不舍、驰而不息,让青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绽放异彩。海峡论坛是两岸民间交流合作的盛会,也是同胞之间互诉亲情、共话桑麻的平台。自2009年举办以来,海峡论坛始终坚持“民间性、草根性和广泛性”的鲜明定位,为两岸同胞提供了深入了解彼此、弘扬中华文化、持续推进融合发展的绝佳平台,倍受两岸民众特别是台湾同胞欢迎,是深受两岸同胞认可的“百姓论坛”。本届海峡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结合、集中分散结合的方式,安排论坛大会和四大板块活动。参与海峡论坛的岛内政党和各界团体代表通过大会发言、分组讨论、媒体采访等方式,表达了支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积极态度,表达了扩大两岸民间交流、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共同期待和热切呼声。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两岸青年在海峡论坛的各场活动中亮相。许多台湾青年因这场论坛同大陆结缘,在大陆找到了实现梦想的舞台,亲历了大陆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感受到了两岸同胞一家亲的热切感情。越来越多在大陆辛勤打拼的台湾青年也通过各种渠道向身在岛内的年轻人分享自己在大陆的经历和感悟,展示自己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用身边小事讲述了“两岸关系好,台湾才会好”的大道理。两岸同胞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大陆方面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完善保障台湾同胞福祉和在大陆享受同等待遇的制度和政策,努力为台湾同胞特别是台湾青年来大陆学习、就业、创业、生活创造良好条件。当前,大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正在持续推进“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不断向前发展的脚步坚实有力。正是有祖国大陆做依靠,台湾同胞的民生福祉才会更好,发展空间才会更大。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广大台胞要看清两岸关系发展大势,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决反对各种“台独”分裂行径,把幸福和梦想牢牢抓在自己手中!(作者为本报评论员 柴逸扉)《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07月14日第 01版)责编:李冉
4月呈现下跌,5月降幅收窄,6月企稳回升
4月呈现下跌,5月降幅收窄,6月企稳回升
4月呈现下跌,5月降幅收窄,6月企稳回升。2022年二季度,我国经济实现0.4%正增长,“顶住了超预期因素冲击,非常不容易。”7月15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就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答记者问。“非常不易”,意味着什么?正增长之后,下半年该怎么干?发布会后,央视新闻《相对论》记者庄胜春对话国家统计局综合司一级巡视员王文波和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关键指标“经济复苏分为几个阶段:救助、纾困、企稳反弹、全面复苏。目前我们已进入企稳反弹阶段。”刘元春以6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速由负转正为例,做出上述判断,“从-5.1%到1.3%。服务业是受疫情冲击最强烈的一个产业,是就业恢复的重要产业,是稳消费的重要产业。由负转正说明我们的生产生活秩序已经开始恢复。”王文波最关注的,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转负为正,4、5、6三月同比增速分别为-2.9%、0.7%、3.9%,“是企稳的有力印证,经济增长进程中,工业对各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明显。”近期,从中央到地方,多场会议探讨经济形势,称三季度为“关键期”“关键窗口期”“关键发力期”,如何理解?刘元春指出,目前企稳和反弹的基础来自于政策,市场复苏的内生动能还没有完全形成。“救助期、纾困期,任务很明确,解决‘生与死’的问题。未来,如何让市场主体,变得生龙活虎,更是考验我们的时候。”值得注意的是,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在发布中国经济半年报时,首次一并公布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二季度和上半年的“经济成绩单”。王文波表示,疫情冲击下,各地表现不尽相同,“通过这样一种公布方式,鼓励各地,依据各自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积极性。”|管理“不确定性”面对不确定性,如何稳定预期,提升信心?在王文波看来,首先是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要真正达到高效统筹,而且要把经济工作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此外,提及今年以来出台的一系列稳增长政策,他表示,“要落实落细,用足用好,争取在三季度有明显的效果。”刘元春认为,相较于2020年疫情的冲击,这一轮经济恢复的速度更快,说明我国正在疫情应对和经济复苏方面积累更多的经验。“2020年疫情,消费转正花了五个月,这一次是两个月;今年4月到6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反弹’了6.8个百分点,比2020年3月至5月也多了1.3个百分点。”刘元春进一步强调,要做好一系列稳增长政策的衔接,通过改革提升政策的衔接性。“惊涛骇浪的国际环境中,如果‘躺平’,急流肯定会把你带到各种险滩。用改革的获得感稳预期,这是最根本、最实在的。”刘元春举例说,欧美出现滞胀迹象,物价水平高,世界上最能在供给端发力的就是中国,这就有了“6月份我国出口‘超预期’增长22.0%”;化石能源成本上涨,又使我国布局了20多年的新能源得到全面发力的契机,光伏、风能、新能源汽车都处于世界的前端。“一定要看大势,越是在这样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越要用自己成长的确定性来应对。”|给正在找工作的你“调查失业率5月后有所降低,6月降到5.5%,达到调控目标,预期三季度经济仍将继续回升,失业水平会逐步降低。增长是解决失业最根本的举措。”针对网友关心的就业问题,王文波做出上述判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增长一个百分点能拉动八九十万人就业。随着经济体量变大,经济结构变化导致服务业比重加大,一个百分点能带动两百万左右的就业。”王文波强调,必须要把解决就业问题的政策和保证经济增长的政策结合起来考量。刘元春补充道,对于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帮扶,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扶持,应持续加大力度,“不应浅尝辄止,看到一点效果就收回”。刘元春表示,随着经济增长,全国范围内出现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增长极,大量就业机会涌向城市。这就意味着,许多年轻人要离开家乡,到更广阔的天地打拼。“同时,我们也希望在区域政策和产业布局战略实施进程中看到‘涓滴效应’,发达地区能反哺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和农村。近期,我们看到就近就业的农民工数量大幅提升,这就得益于乡村振兴战略。”有网友问,履历中有“空白期”,怎么办?刘元春称,“空白期”产生于中国大学学制和企业招聘制度的衔接,呼吁用人单位的“人事制度”应该更具弹性,同时建议学生要对自己的人生有所设计。“2020届和2022届,这两届学生很特殊。疫情确实冲击了这一代年轻人,希望全社会对这一代人有更多的关爱和关心。”针对网友关心的下半年机遇在哪里,王文波做出回应:“总的来看,下半年经济发展的确定性将会上升,随各项政策到位,疫情防控和投融资起效,相关行业就会处在逐步恢复的状态中。从上半年的情况看,工业企业当中,汽车制造业及装备制造业恢复明显。随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接触性服务业包括餐饮行业也会有一些恢复,但是会有一个过程。”责编:张振
当地时间7月12日,克罗地亚财政部长兹德拉夫科•马里奇、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以及欧盟经济委员会委员保罗·真蒂洛尼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签署协议,克罗地亚将成为欧元区第2
当地时间7月12日,克罗地亚财政部长兹德拉夫科•马里奇、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以及欧盟经济委员会委员保罗·真蒂洛尼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签署协议,克罗地亚将成为欧元区第2
当地时间7月12日,克罗地亚财政部长兹德拉夫科•马里奇、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以及欧盟经济委员会委员保罗·真蒂洛尼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签署协议,克罗地亚将成为欧元区第20个成员国。根据协议,克罗地亚将于2023年1月1日改用欧元。据路透社7月12日报道,在协议签署之后,欧盟委员会副主席瓦尔迪斯·东布罗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表示,克罗地亚的加入证明,欧元仍然是一种“有吸引力、有弹性和成功的全球货币”,是力量和团结的象征。他还强调,“在这样一个充满挑战的时刻,这一点尤其重要,尤其是现今俄乌冲突对世界各地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据悉,克罗地亚加入欧元区是欧元区自2015年以来的首次扩张。克罗地亚财政部长兹德拉夫科•马里奇也表示,欧盟批准采用欧元是克罗地亚“重要的历史性日子”。欧盟经济委员会委员保罗·真蒂洛尼则称赞克罗地亚加入欧元区是一个“非同寻常的结果”。他表示,“对克罗地亚来说,这是一次神奇的旅程。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克罗地亚曾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的第一场战争(注:指上世纪90年代初的南斯拉夫内战)。根据欧盟理事会发布的公告,克罗地亚将于2023年1月1日正式加入欧元区,届时克罗地亚法定货币将从现在的库纳变为欧元,欧元兑克罗地亚库纳汇率将设定为“7.53450”,即1欧元兑7.53450克罗地亚库纳。克罗地亚目前还有几个月的时间来进行货币转换的实际操作准备。作为东南欧国家,克罗地亚于2013年7月正式加入欧盟,而后其致力加入欧元区和申根区。今年6月,欧盟委员会宣布克罗地亚已满足加入欧元区的所有条件,只待欧盟理事会批准即可加入欧元区。市场分析人士表示,旅游业是克罗地亚经济支柱之一,明年1月1日改用欧元后,预计将为国际游客带来更多便利,同时克罗地亚有望获得更稳定的汇率和更高的信用评级。(记者 南博一 实习生 史乐园)责编:刘素素